close

有點像單元劇那樣,書裡講六個人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<兩片落葉,偶爾吹在一起 ──儲安平與父親的合影>。

 

想要另外一提的是,序放了一首于右任的詩:

不信青春喚不回,

不容青史盡成灰;

低迴海上成功宴,

萬里江山酒一杯。

 

我看了覺得很喜歡,把它抄在紙上,莫名地就背了下來,只寫了一次!前兩句給我一種慷慨激昂的感覺,好像出征前舉酒祭天的戰士,充滿自信與使命感,後兩句在我心裡迴盪,有種「夜半鐘聲到客船,姑蘇城外寒山寺」的感覺。不過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而已。

 

我斷斷續續看完了這本書,因為這六人都是作者所認識的長輩,寫出來的文字當然萬分真實,所以看了不免會難過。

 

我原以為是文革摧毀了人性,沒想到是自反右開始。反右運動開批鬥大會,誰也不知道身邊的人能不能相信,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賴,昔日親密的朋友轉眼間也會猙獰地批判你一件玩笑或小事,這樣的生活如何可以想像?我雖然覺得史良在民盟的批判,不過也沒辦法討厭她,易地而處,我想我也會是如此。

 

書中提到,右派有三種:又戴又劃、只戴不劃、只劃不戴。雖然即使跳出來揭露,也不一定會使自己逃過被劃為右派的命運,不過史良只是被劃為右派,章伯鈞、羅隆基、儲安平則是又戴又劃,到如今仍是中共欽點的五大右派。

 

儲安平的際遇是令我難過的,在原來的單位施展了抱負,得到的卻只是眾人的冷眼,無論是誰都是難以接受,何況是儲安平這樣有才能的人會多麼氣餒?看似一線光明的進入光明日報工作,沒想到卻是人生重大的轉捩點。

 

歷史上懷才不遇的文人是很容易被後人所哀悼的,加上儲安平在書裡給我的感覺不若羅隆基外放,又多替他難過幾分了,很有一種孓然一身、懷才不遇的悲情。

 

聶紺弩和張伯駒雖然也被劃為右派,他倆卻不甚在意,但張伯駒是雲淡風輕,聶紺弩則不是。張伯駒的不在乎,很有一種愜意的感覺,大隱隱於市一樣,雖然被攪和進來,卻好像撢撢衣袖就讓灰塵掉下。聶紺弩則像一個冷眼旁觀的人,因為心寒心冷,不想也無法插手,雖然這樣很容易讓人感覺無奈,不過我卻覺得聶紺弩的身上看不到這樣的無力感。

 

而書裡每次提起羅隆基,一直給我一種色彩鮮豔的印象,在反右的黑暗裡,就好像一點光,並不是希望,而是安心的感覺。書裡寫道,章伯鈞對夫人李健生提起羅隆基時,說過:「努生這人,你要當面說他傻,他還同你吵。」,大概是自己腦內補充,一直覺得他應該是個有著頑童之類性格的人。

 

這本書裡有很多人名,所幸後頭附有註釋,雖然三反五反、文化大革命一直是歷史課本上一定會出現的內容,不過除了吳晗的海瑞罷官、江青的四人幫之外,對其中很多人物一點都不了解。走迷宮時以為自己到了出口,沒想到是走到了下一個迷宮的入口,就是我現在的感覺。

 

書名是「往事並不如煙」,看完以後,才重新發現的這本書的重量,這樣的往事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?和歷史有關的書籍常常使我覺得沉重,可是偏偏我又喜歡去看,哎哎!真是…很矛盾的個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欸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